二、“少女”不等于低幼 入坑Lolita和JK制服,并不仅仅是买一条裙子那么简单。既然穿了这么好看的裙子,下面套个人字拖总是有点说不过去吧?于是要有可以搭配的袜子和皮鞋。上下半身要求搭配的平衡,于是KC(头箍)、发带和贝雷帽等应运而生。冬天寒风瑟瑟,夏天日头炎炎,如果四季都想穿,那么衬衫要分至少两个季节,还要买相配的外套或大衣……往往是回过神来,Lo娘和JK们才发现自己的衣柜在不知不觉间,已经被各种搭配的物件填得满满当当。 JK的搭配尚且还相对简单,Lo娘则还有一件“灵魂”,那就是裙撑。大部分Lolita裙子相比普通裙子而言裙摆极大,自然下垂的状态无法清楚展示裙子的细节,也缺乏华丽的神韵,因此用来撑开裙摆的裙撑是Lo娘的必备。如果你是精益求精的细节控,腰带、手袖、胸针等等还得通通安排上。若是特别华丽的款式,为了避免“脚重头轻”,往往还需要搭配假发或复杂的编发。碰到漫展等对服装包容度高的场合,有些Lo娘会穿戴从头到脚的整套Lo裙及相应的配饰(“fullset”),这套行头堪称繁琐又沉重,但Lo娘们仍然乐于承受这些甜蜜的负担,她们全心全意地享受着装扮自己的过程。 如何用裙子搭配出合适的装扮,是Lolita和JK制服中的重要环节。在Lo娘和JK的QQ群、树洞里,“求问这个搭配物是什么”一直以来都是热门话题。这种以搭配和装扮为主的风向尤为突出地表现在Lolita和JK圈内的“种草”活动。不论是拍摄商品模特图,还是买家收到裙子之后的自拍和返图,往往都重点展示裙子所能打造的装扮和所适合的风格,而不是模特的“颜值”。能看见整条裙子的全身照片居多,有时甚至会故意用马赛克将脸部挡住。在这里,对身体的评判和凝视被抵抗了,代之以对自我的理想形象的建构。 穿上和普通服装不一样的“小裙子”,就像是创造了一个异于日常生活的空间,即使时间再短暂,也可以成为自己所设想的形象。不少女孩是在穿上小裙子之后,才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这么可爱。日本Lolita协会会长、业内知名模特青木美沙子自述,“以前觉得自己很胖,脸很圆,曾经的自己也有过自卑……开始穿Lo以后,有很多人夸我可爱,Lolita建立了我的自信,是改变了我人生的时尚。”[1]同样的,热爱JK制服的人也并不都是中学生,相当一部分是大学生和已经工作的女性,她们并不一定是想返回高中年代,而是在穿上JK制服的时候,感到自己仿佛更加接近青春、活力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样子。  JK制服 Lo裙和JK制服都是“有姓名”的裙子。根据裙子的颜色、风格和主题等不同的特征,商家力求为每条裙子取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。这固然是一种增添辨识度的商业策略,但同时也为裙子带来了更多的意味。经典的JK制服“茶羽中”以奶黄色的布料和茶褐色的襟线(水手服衣领上缝制的条带状装饰)得名,赋予了裙子一种优雅而轻盈的气质。当裙子获得名字的时候,它同时也成为了一种符号,寄托着理想形象的象征意义。 另一方面,由于Lolita和JK与普通服装差异甚大,也伴随着不少误解的声音。最常听到的非议就是“奇装异服”、“像外星人一样”,青木美沙子也遇到过“希望你穿得正常点”的看法。在这样的指责里,隐含着Lo裙和JK制服是“不正常”服装的意见。但是,“正常”又是怎么定义的呢?当人们这样指摘的时候,他们实际想说的是,这种打扮脱离了规定的社会身份。正所谓“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儿”,结束学生时代的人,往往被认为应当像个上班族的模样;年龄渐长、脱离青少年范畴的女性,则往往被认为应当像个成年人、妻子或者母亲。 然而,Lolita和JK的风格却有着浓郁的少女气质,与这种期待背道而驰。这里的“少女”并不意味着低幼,而是本真而纯粹的生命状态,还未被社会所规训和贴上标签,依然可以自由地追求美和无限的未来。55岁仍然在穿Lolita的上海阿姨谢传琴,前阵子登上了热搜,她敢于展示自我的勇气鼓励了许多人。她说,“我就觉得我是小姑娘,我首先要取悦自己。”[2] 伯明翰学派将亚文化看作小众社群展现日常生活的“有意味的形式”[3],换言之,在裙子的背后有这样一套特定生活方式的符号,展现着她们以独立个体的姿态决定自己的穿衣风格,希望能够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,而不是去满足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。这种表达的态度既坚定也相对柔和,因为不论是什么样的性别、年龄,对美的追求都是共通的。“看到我的每一个人都是笑脸对不对?不会有人对着我哭吧?”谢传琴说。坊间流传着这样一条金句:“男人至死是少年。”其实,女人同样至死是少女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