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记者 祝瑶 在社交平台,提问“如何快速和95后、00后建立共同话题”,总会听到一种声音,“不妨先了解一下棉花娃娃。”昨天,#96年女生做娃娃获千万融资#冲上热搜,引来网友感慨。棉花娃娃到底有多火?‘养娃’真的这么快乐吗?  登上话题热搜 年轻人口中的“棉花娃娃”,身高仅在10-20厘米左右,早期主要是饭圈粉丝以偶像为原型订制的玩偶。 不同于大批量流水线生产、造型统一的玩具公仔,这批娃娃自带情感和社交属性,往往有着丰富的小表情,更因为穿上不同款式的娃衣,拥有不一样的个性。这个秋天,背着透明娃包,带着可爱的娃娃出行拍照,正成为年轻女孩的出行新潮流。  拓拓子家的棉花娃娃 更让人料想不到的是,伴随年轻消费大军崛起,戳中许多人内心柔软一面的棉花娃娃,天猫双11中更是催热了“养娃”新赛道,并迅速成长为一个产值超数十亿的新兴潮玩品类。 在这当中,你会发现,真有人把这项看似小众的兴趣爱好,玩成了事业。 把创业工作室搬来杭州,95后姑娘一年卖出几万个棉花娃娃 棉花娃娃爱好者、5G冲浪少女、淘宝店“草莓宇宙娃屋”创始人……这是1996年出生的江苏姑娘陆晓曈,为自己贴上的个性标签。  陆晓曈 去年5月,她从rua娃的“娃妈”到正式成为棉花娃娃卖家,靠一只棉花娃娃实力圈粉。而这一次,是她的第七次兴趣创业。 回忆起3年前,还在苏州大学读信息资源管理的陆晓曈,绝对想不到自己的第7次创业,会收获这么多的关注。“大学在校期间,我连续创业过6次,开始卖虚拟现实的产品,后来开Lolita店、珠宝店、书店和美妆店,” 但因为喜欢棉花娃娃,陆晓曈凑了十万块钱,开始第七次创业。考虑到浙江有非常完善的供应链,纺织面料一应俱全,陆晓曈最终把工作室放在了杭州。  陆晓曈圈粉17万,在她的店铺里,棉花娃娃价格还算亲民,售价从几十元钱到上百元不等。但每一只娃娃的制作工序并不容易,许多步骤,它们要经过不同的加工厂。 陆晓曈网店里一年能卖几万只棉花娃娃,年销售额破百万,还不包括娃衣等配套商品。“环球影城和迪士尼的代工厂,都在给我们供货。”陆晓曈笑着说,“我们的爆款是闪耀暖暖的IP联名,大英博物馆也有找我们合作联名。”  陆晓曈 一年制作过许多娃娃,但陆晓曈说,但有一只娃娃,令她一直没法忘记。“当时是一位妈妈给女儿买。没想到,小朋友特别喜欢,把这只棉花娃娃当作自己的好朋友,换装、打扮、拍照片,甚至还爱上了画画,把玩娃娃的日常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。” 之后,那位母亲告诉陆晓曈,女儿其实一直有自闭症,谢谢她,用这只娃娃给了女儿莫大安慰。 从不理解到一家人齐上阵,杭州姑娘设计的娃衣有了海外粉丝 另一位在娃圈里颇有名气的“拓拓子的711”,店铺创始人拓拓子是个1998年生的杭州女孩。 最初铁了心要开一家棉花娃娃网店,拓拓子听到来自老爸的不理解,“这衣服也要38元?”即便爸爸是开玩笑说的,但拓拓子眼中还是闪过一丝失落。 拓拓子的妈妈是一位经验老道的裁缝,本来还有一年才退休,当她看到女儿一个人每天忙到深夜,实在于心不忍,干脆辞职在家帮女儿。   有了妈妈的专业助攻,拓拓子的娃衣研发更加如鱼得水了。母女俩时常因为一件娃衣的版型进行友好的“辩论”,才有了后来一件件火爆出圈的娃衣。 看到母女俩把娃衣店经营得热火朝天,拓拓子的爸爸也渐渐理解了女儿,还会悄悄关注女儿的社交平台,他发现,“哦?!原来我女儿做的还有点东西。” 现在,拓拓子的娃衣店还保持着稳定的经营模式:女儿设计,妈妈打版制作,爸爸跟发物流快递,2—3个月稳定的上新一次新品,一年出几次娃展。 2020年4月,拓拓子建立了一个社交账号,很多老粉闻风而来。在这个过程中,她正式设计的第一期裙子套装。“人力有限做得比较少,结果一秒抢空,网上也有很多人在求收这两套娃衣。”看到自己设计的娃衣,如此受人喜爱,拓拓子于是投入了更多的心血设计下一批的娃衣,譬如,橘橘奶虎、绒冬奶熊、枫狸来信等娃衣,销量从几百到几千,最高卖到过2万套。 和全天下的父母一样,他们最初也不支持女儿如此“不务正业”,直到他们后来知道女儿“带着娃娃出国门”。  拓拓子还拥有一群海外粉丝。日本、韩国、越南、菲律宾等国外的“娃圈”消费者,在淘宝下单,然后再转回国内完成交易,类似海淘的反向输出。 即便路途遥远,海外买家还是愿意耐心等一等。在拓拓子看来,经过了中国设计师的改造和发扬,棉花娃娃也有了浓烈的中国风。“某种程度来说,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。” 看好今年双11备货上千万,这届年轻人撑起“养娃”新赛道 如何给娃娃洗澡?怎么拍出好看的娃片?新出的娃衣要不要入手?怎么养炸毛娃?娃娃怎么捏脸、装骨架定型,甚至是怎么“微整形”? 在社交平台上,活跃着大量的“养娃”话题。以社交平台上的话题#棉花美娃娃#为例,2021年底,发帖数近200万,阅读数超过了百亿。而截止到2022年11月8日,该话题的发帖数更是超过323万大关,粉丝数破百万。 有入坑的“娃妈”说,棉花娃娃有别于传统毛绒公仔,还自带了情感和社交属性。“第一眼就觉得可爱软萌,火速入坑了”,在采访中,很大一部分粉丝入坑的方式就是通过社交平台。很多人深有同感,购买了第一只棉花娃娃后,很快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“宝妈”们,大家会分享穿搭、养成心得,甚至是相约娃展。 据媒体报道,在棉花娃娃圈,有一套自成体系的术语:以明星、影视角色形象为基础的,叫“有属性娃”,不与这些挂钩的,是“无属性娃”;发起棉花娃娃预售的人和玩家,都叫“娃妈”;预售付款后没到手的娃,叫“空气娃”;买来的娃如果没有衣服,需要另买“娃衣”…… 与此同时,这批95后、00后创业者感受更为深刻,如今,棉花娃娃已经不是一个小圈子的冷门爱好。陆晓瞳、拓拓子等年轻的创业者表示,棉花娃娃正因为诞生在互联网平台,才找到众多能“对话”的同好者。当这批爱好者站了出来,不断打破小众消费群体的壁垒,棉花娃娃的消费市场也正在被发掘。 毕业后不久,陆晓曈、拓拓子恰好赶上了淘宝发力二次元赛道。并没有想到这个小众生意,会进展得如此之快,一年不到就拿到了千万融资。在业内看来,棉花娃娃所切入的领域,背靠饭圈经济和可爱经济两棵大树,潜力远超预期。 在年轻人聚集的淘宝平台,棉花娃娃创业者很快找到了稳定的消费群体。2021年,淘宝不仅在“双11”活动潮玩推荐页给了棉花娃娃特别席位,2022年初,二次元的“次元元旦”专题页划出了16个子类目,其中一个就是棉花娃娃。 在淘宝平台,以兴趣驱动、创意创业的95后、00后,更像是雨后春笋。这一次,他们将首秀双11。今年天猫双11,正是自己的“娃圈”(棉花娃娃爱好者自称所属圈层)首次出战,陆晓瞳笑着说,“卖多少不知道,反正我备货就备了上千万元。” (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) 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163940219077689887
|